【通讯】全国“挑战杯”一等奖获得者2017级研究生周显威、史礼华专访

创建时间:  2017/11/22  周羽   浏览次数:   

       11月14-18日,在第十五届"全国挑战杯"决赛中,我院2017级城市公共设施信息化管理专业研究生周显威、史礼华两位同学连同潘惠婷和林欣欣同学组队,在信管系胡珉老师指导下,其作品《基于增强现实的狭窄通道自动巡检与安全诊断系统》,从全国715件作品以及港澳地区的40件作品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本届"挑战杯"机械与控制组全国一等奖!
       我们邀请到一等奖团队中的两位研究生成员周显威,史礼华进行一次特别专访。

项目意义
隧道和管廊是现代化城市不可或缺的地下生命线,然而其结构设计隐患重重。由于隧道结构的特殊性,检测工作只能在这些狭窄的通道中进行。这些通道空间狭窄、冗长,光照差,人工检测和诊断非常困难,而市场上并没有一个合适的产品能在实际中应用。针对这些问题,周显威团队研发了狭窄通道自动巡检装置与安全诊断系统。通过巡检设备采集数据,到图像处理,再到数据分析,同时增强其现实作业的能力,达到效率高、成本低的诊断。


项目的诞生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这个项目是成员们在大二的时候成立的兴趣小组里所诞生的,当时只是一个萌芽。但是这个自动巡检的装置对于现实是有很强的应用性的,所以兴趣小组一直没有放弃这个项目。后来恰逢挑战杯赛事宣传,学院高度重视挑战杯项目的培育,而且也集合了学院现有资源和社会资源来培养有创造力的项目,因此团队成员们一致决定选择这个项目作为研究重点。"我们的选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我们日常学习中一直在进行的东西"周显威同学说。

 
一路走来,难点重重
一等奖的背后,更多的是默默付出。该项目对于商科学子来说是一个跨学科的挑战,成员们对机械方面的知识是从无到有跟随着项目的进行一点点学习的。其次在后期投入实地调研时,调研的隧道里潮湿阴暗,每次还要带着沉重的设备(大约40kg),可以说每次实地调研都是很艰辛的。

指导老师的悉心支持
"从专业层面到实地调研之中都离不开胡老师的帮助,对于这个跨领域的项目,在前期的研究中,胡老师帮我们联系机自学院的老师以方便我们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学习。后期在实地调研中,学院和胡老师一起帮助我们联系外部公司,可以让我们进入隧道中实地调试检验设备。在比赛环节,从校赛到市赛再到决赛,层层筛选,次次答辩都离不开胡老师悉心指导,哪怕有一点的不合理之处,也会指出让我们再次完善"说到胡珉老师对项目提供的帮助和对成员们指点,史礼华同学真诚的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
此外两位同学还表示该项目得到了学校、学院、研究生管理部等各部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支持。项目持续过程很漫长,再加上课业压力大经常会觉得力不从心,但是每每想到各位老师的鼓励与期许,以及团队成员的并肩作战,那些负面情绪都会烟消云散。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转变
由于该项目跨度近两年,团队成员中的三位已经从本科生的身份转变成了研究生,他们认为到了研究生阶段,思维更开阔了,是勇于挑战自我认知边界的新起点。以前总觉得读研究生就是上上课,写写论文。但是当自己真正成为一名研究生才更能体会到,知识的无边无界,学术无穷的魅力。落实到团队项目上,大家也会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是为了比赛而研究,是为了真正想做出成果而研究。

创新诚实的学术态度
当采访到研究生阶段应当对学术研究怀有怎样的态度时,周显威认为做学术要有创造性,要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在这个互联网时代,要勇于结合新旧事物。这次的项目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的结果,把看上去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其次做学术最重要的就是诚实,一丝不苟,不能总想借用别人的成果。
周显威和史礼华同学还分享了自己对于竞赛的一些感想。首先要敢想敢做,不要认为挑战杯很遥远,选定就踏踏实实的做。挑战杯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可以用一两年的时间来专注于这个比赛。而且在比赛的时候,能看到其他人的参赛作品,也会得到一种提升。其次跨专业合作很重要,商科思维和工科技术相融合是很奇妙的。鼓励大家在组队上可以集合不同专业的人,各取所长。
挑战杯团队最终在国赛中斩获佳绩绝非偶然,是学院的高度重视、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团队成员的坚持不懈得来的。我院一贯高度重视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各类国际、国家级别的创新创业和交叉学科竞赛。
"荟世上精萃 树天下英才"的愿景造就了敢想敢做、勇于创新的悉研人。拼搏奋进的悉研人正在逐梦起航,下一个挑战等你完成!(研究生管理部)

上一条:我院研究生人文艺术讲座顺利举行

下一条:我院研究生人文艺术讲座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