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个脚印做科研

创建时间:  2013/12/16  周亮   浏览次数:   

陈跃刚自2008年到上海大学工作,6年时间,主持了18项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其中最难忘的是申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过程。从开始申请国家级项目到申请成功,6年辛苦,苦尽甘来。
他在上海交通大学做博士后期间,就开始尝试申请国家自科,后来根据自己所长转向申请国家社科,直到2013年申请成功。选题几经变更,越变越有感觉,越变越实在。在申请过程中,他陆陆续续完成一些科研项目,时常出去做一些讲座,同政界、实业界、学术界的各方人士进行广泛接触和交流。在此过程中,他认真听取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以及各种意见建议,结合自己所学把它转化成可研究的科学命题。针对上海大都市核心区域产业布局问题,他申请到了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紧接着,就大都市核心——边缘区域产业布局问题,他申请到了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在这些课题的基础上,围绕正在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及城市群产业布局问题,他最终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现在回过头看这一过程,之间一脉相承,一步一个脚印,有时那怕是要轻轻一跳,付出代价也要比别人多出许多。
外界朋友对陈跃刚说,你们学者有一个毛病,喜欢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让普通人看不懂,本质上就是自娱自乐。为了让自己研究的东西别人能够轻松理解,在沟通和交流过程,他要求自己摒弃数学符号、数学公式,只用质朴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论证过程应该化繁就简,条理清楚,逻辑严谨即可。现在他把这一习惯也应用到了教学中去。
在长期科研实践中,他还悟到团队搭建是一件重要的事。善于发现周边同事、朋友、学生的亮点、特长,这是寻找合作伙伴、搭建团队的基本前提。看人要看其长,用他的长补你的短,这才是绝佳的搭配。为了解决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他常常召集学生开Seminar,通过大家集思广益,想出各种办法来。
他逐渐发现给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也很重要。在上海大学工作不到6年时间,他为本科生上过12门课程,曾为一个本科专业的学生上过78门课程,有时自己都觉得有点"委屈"。但是,换个角度思考,他发现,通过大量教学实践,认认真真地接触了与经济管理学科有关的大部分基础课程,学科之间的"墙"打通了。他清楚知道,赖以生存的"根"在哪里,自己追求的东西是什么,学会为自己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十分重要。
站在更高的人生层次上,陈跃刚认识到心灵修炼是人生能走多远的最终保障。做任何事情,必须拿得起放得下。成功也好,失败也罢,这些只是一时得益,眼光看远一点,就会发现时时可以峰回路转。他喜欢大海,因为我向往大海生生不息的力量,永无停息冲击海岸。冬天在悉尼进修的时候,他与海浪搏击过数小时,发现只要掌握一定技巧,就不需去害怕看似来势汹涌的海浪。现在,为了像大海一样"雄壮",他还常常在室内游泳池游上一两个小时泳。搏击人生,永不言败,有了这样的"精气神",科研的成功也许只是时间问题。

上一条:“大鱼”,从“小虾米”做起

下一条:不平凡的夺冠之路